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1920_300px;

读《论语别裁》里仁第四有感

来源:敦煌公司    作者:熊秀霞    时间:2018-8-31

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而孔子所给予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其中心就正是这个“仁”字。

在此篇,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仁”的境界,可以看自己对待不仁的人,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正好应对:“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越久,就会发现,学习——改过,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的速度,就代表了我们自己的成长速度。

所以,对于“仁”者而言,任何时候都是在学习成长的。因为当对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给予赞叹。同时,铭记于心,自己也要看齐,而当看到对方有过错,这又是一个检视自己的机会,勇于改错。同时,还要协助对方改错。

现在我们身边充满了利益,那我们要采取什么方式来对待呢?如果基于利害做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恨。那有人会问,现在这个社会,就像做事情,要有一定酬劳才能生存,那这样算是“以利害相交”吗?

其实,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任何回报。而只是说我们“取之有道”,而不违背“仁”。我们要以做事情为出发点,从本心出发。就像企业做产品、经营,本心如果只是赚取客户的钱,而不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就是小人喻于利;如果本心是生产利益客户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从而得到合理的报酬,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同样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的出发点不同时,我们付出的努力、用心是不同的。

我们只有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才能做到随时随处居于“仁”的境界。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力行,不断地改错,如此循环,才能慢慢理解人生的道理,也是学习其乐不穷的根本。

上篇:

下篇:

Copyrights © 201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陇ICP备1000127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354号
友情链接
icon
100_10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