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1920_300px;

企业管理者的“三贵之道”

来源:董事会办公室    作者:宿晓中    时间:2019-10-31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在《论语别裁》“泰伯第八”篇中,曾子说,君子应当重视的道德品质包括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便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轻慢;使自己的脸色和悦,就接近于诚信了;说话注意言辞和语气得体,就会远离粗鄙无礼。后人将“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合称为曾子的“三贵之道”,它们更应该成为企业管理者接人待物的行为准则。

“动容貌”关注的是在与别人交往时的形象,是企业管理者减少交往阻力、提高沟通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第一次接触时,对陌生人所形成的判断叫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形成,改变起来一般难度较大。在别人的心目中,不良的印象一旦形成,要想扭转过来可谓难上加难。因此,管理者从一开始就应该重视对自我形象的管理。在这方面,孔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秉承“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的一贯做法。试想,出门就像接待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就像承当大祭典一样严肃,怎么可能不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呢?因此,“动容貌”应成为企业管理者一种自觉的行动,贯穿管理的每个细节。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来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来的是思想的本质。”在叔本华看来,相对于有声的语言而言,“正颜色”这一无声的语言是一座更加重要的沟通桥梁。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色思温”,认为君子的脸色一定要温和。在企业管理中,“色思温”对上应该表现得敬而不谄,这样才容易获得上司的赏识;对下应该表现得温文尔雅,这样才可以获得稳固的群众基础;而面对顾客,则应该表现得和颜悦色,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

如果说面对上司,内心很容易生出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做到“色思温”还不那么难的话,那么,面对下属,内心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优越感,做到“色思温”则要难得多。但问题在于,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要想经营管理好一个企业,很大程度上在于经营好人心,如果员工的心散了,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大幅下降,竞争力也就弱了。事实上,由于员工的努力程度在许多方面是很难考核的,因此,员工出于对企业管理者的认同而形成的内心自我约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情感的交往是一种交互的过程,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认同感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给他们留下的良好的印象。

“出辞气”是一门艺术,是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说话的时候,只有注重措辞和语气,讲究方式和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和激励效果。

管理者不仅要注意说话的言辞和态度,而且在说话之前要对所说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斟酌,清楚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做到孔子所主张的“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即尽管说话谨慎、迟钝,但行动应该非常敏捷。

孔子认为,君子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即先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再把这些话说出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要想在员工面前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行动的效用远远胜过语言。尤其在关键时期,管理者的任何举动都能引发巨大的示范效应。当然,对于员工来说,并非管理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良好的应验机制。为了培养员工对自己的信任感,聪明的管理者善于在那种容易考核的指标上确保言行一致,兑现自己的承诺。当年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 Robert S, Mcnamara)荣任美国国防部长时,曾约法三章,所有会议都准时到场,并且说到做到。麦克纳马拉在小事上的言出必行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由此也提高了他在难以验证的承诺上的可信度。

上篇:

下篇:

Copyrights © 201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陇ICP备1000127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354号
友情链接
icon
100_100px;